咳嗽、气喘半年以为是哮喘,结果血里“白细胞狂飙”,差点心脏衰竭!
时间:2025-09-08 12:15:18 来源 网络 作者:网络
35岁的王先生,半年多来一直咳嗽、气喘,还伴有反复皮疹。因为症状酷似哮喘,他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过敏性哮喘”,长期使用吸入药物和抗过敏药物。起初症状稍有缓解,但很快又反复发作。近两个月,王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轻微活动就胸闷气短,晚上睡觉时还常常心悸出冷汗。家人以为是哮喘加重,催他再去复查。没想到,血常规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嗜酸细胞数量高得离谱,是正常值的十几倍!
进一步的骨髓活检和基因检测揭开了真相:王先生并不是单纯的哮喘,而是罕见的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HES)。过量的嗜酸细胞像“不受控的白细胞军队”,已经大量浸润他的心脏和肺部,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导致心衰甚至猝死。
什么是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又称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器官损伤。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和呼吸道表现。HES可进一步引起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受累。目前估计患病率为每十万0.3到6.3之间。
临床表现
HES的临床表现复杂而缺乏特异性,几乎任何脏器均可受累,其中以心脏、皮肤、肺和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约一半患者在发病时即伴有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附壁血栓形成、纤维增生性心内膜炎以及左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的增厚,严重时可进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出现广泛性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并伴随心律失常。心脏受累的程度往往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皮肤受累可为首发表现,常见症状包括荨麻疹、瘙痒性红斑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肺部受累则以慢性干咳和呼吸困难为主,即便肺功能检查可能正常,影像学上也常见不典型浸润影。神经系统损害多累及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少见。胃肠道受累时,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主要波及胃、小肠及结肠,若病变累及肌层或浆膜层,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腹腔积液。
血液系统方面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脾肿大。泌尿系统损害时,患者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超声可提示膀胱壁增厚。除脏器受累外,患者还常有发热、乏力、消瘦和盗汗等全身症状,进一步增加了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诊断
HES诊断标准(WHO 2016):
①除外以下情况: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产生细胞因子,免疫表型异常的T细胞亚群);CEL-NOS;WHO标准可确诊的髓系肿瘤(如MDS、MPN、MDS/MPN、A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伴有PDGFRA、PDGFRB、FGFR1重排或PCM1-JAK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MPN或AML/ALL。
②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持续≥6个月,且必须有组织受损。如果没有组织受损,则诊断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治疗
HES的治疗目标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防或减轻器官损害。是否需要治疗、何时开始及如何选择方案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器官受累程度、病理机制及药物耐受性。
皮质类固醇是首选药物,可快速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羟基脲常作二线药物,适合与类固醇或干扰素-α联合应用。干扰素-α对部分难治病例有效,但副作用较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尤其是伊马替尼)是FIP1L1-PDGFRA阳性HES患者的首选一线方案,其余新型抑制剂仍在研究中。免疫调节剂如美泊利单抗、瑞斯珠单抗和阿仑珠单抗在部分患者中显示潜力,但应用仍有限。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仅在难治病例中尝试。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可考虑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体而言,治疗需个体化,根据病因分型和器官受累情况选择合适方案,并权衡疗效与副作用。
参考资料:
Curtis C, Ogbogu P.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6 Apr;50(2):240-51. doi: 10.1007/s12016-015-8506-7. PMID: 26475367.